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燃燒的靈魂-梵谷展觀後記



12/18 請了一下午的假去看梵谷展。穿過植物園的荷花池邊的一條窄徑,就直達歷史博物館內。見門口人潮不算太多,放下心下。
因為上一次的米勒展,擠爆的人潮降低的觀畫的心情,耗很長的時間排隊買票後又耗很長的時間排隊等進場,有人倒霉踫上下大雨,情緒更是大壞!

這一次聯合報有經驗了,早早就讓大家可以上網買票,除了節省大家排隊的時間,也可控制進場的人數。
進場後先去申請講解話機,卻因收銀機的服務人操作出現問題,花了一些時間等待時,見人潮開始湧進,還有整班的學生,心想不妙了,今天是無法悠閒的觀畫了。
觀賞畫作時聽到旁邊有人對同伴低語:台北人怎麼回事?不用上班啦!都擠進來看畫展?

這一次雖然没有展出梵谷幾張著名的畫作「露天的咖啡座」、「鳶尾花」、「向日癸」,但難得的是這一次完整的展出他各時期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素描及水彩作品,讓我得以一窺梵谷的繪畫的歷程,並透過他的畫作想像他當時的心情及情感變化.........

一直以來,只知道他一些後期有名的作品,當看到他早期臨摹米勒的作品及素描、水彩作品時非常訝異,尤其訝異於他對素描上所下的功夫。
我仔細的觀看他的早期素描作品,線條細膩工整,看的出他對自我基本功的要求。
像一般人學畫的過程一樣,從素描、臨摹,從靜物、景物到至人物。
從展出的一些早期人物畫作,看到梵谷也一樣遇到瓶頸:人物的身體比例抓不準,有些就像頭蓋骨被削了似的。但經由不斷的練習,同一個主題或人物,或用不同的構圖、光影變化,又或讓同個模特兒穿著不同行業的衣服,來反覆的練習。

而這些模特兒都是他生活中所接觸的平凡人物,像礦工、農人、農婦、織工等,甚至和妓女(席恩)同居後,她和嬰孩成了他最嘉的模特兒,這也使得他的功力大增,成就他創作歷程中重要一環。

梵谷在去巴黎前的作品,所呈現的是深沉的、幽暗的色調,如同他對“這群在社會底層的勞動者身上,看到的近乎哀愁的素質”。這有別於寫實派畫家如米勒的畫作,我看到的是充滿生命力及希望的農人;而梵谷的畫作,則是呈現深沉的哀愁,甚至是看不到未來。
他描述活動於地下的礦工是「來自渾沌的深淵」,織工帶著恍惚出神的表情,「彷彿夢遊者」。

我對梵谷的「紡織機與織工」這幅畫特別有感覺,也許是因正在研讀喬治艾瑞特(George Eliot)的「織工馬南傳」。
戶外的光亮對映幽暗的房內,低矮的房門,光線從窗外映入織工臉上、手上,看到恍惚出神如夢遊者的織工,更能理解喬治艾瑞特筆下的「織工馬南」的孤獨。

 1886年梵谷到法國巴黎,接觸了印象派的畫家後,畫風大改變,色彩變得豐富而明亮。
他嚐試用秀拉(Georges Seutt)點描派技法,畫出了「餐廳內」的代表作。後又以平行、交叉的短小原色線條筆觸,加上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也運用其對比色及有力的線條交錯,創造出屬於梵谷獨特的畫風。

以前聽聞梵谷的星空的旋渦筆法是因為他的經神疾病所產生的幻覺,也許是因他的割耳行為更加重人們對他經神異常的認知,但因自己只看過他那幾幅有名的畫作的圖片,對他的畫作不了解,也相信了這樣的說法。
但如今看了他一生的各時期畫作後,倒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膚淺了。也許是他看到了或想表達星光或月光下空氣間氛圍的變化,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看不到的現象,就說這現象不存在;也或許他只是要用獨特的旋渦筆觸畫出他想像的世界。

參觀了這次畫展後,梵谷對我而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偉大畫家,這世界何其有幸,因他曾經來過,留下其偉大的作品,又何其有幸讓我在有生之年得以欣賞到其真蹟。



2 則留言:

  1. 不用買票,我抽中了一張.可是並沒有去領票參觀,因為...忙?倒不是,其實是興趣不夠高,寧願留在宜蘭做些(對自己來說)休閒的活動.領票日1/31截止,沒有後悔,只是抱歉佔了愛畫者的名額!春節會回家嗎?我們大概初三以後就回老窩了._黃哥

    回覆刪除
  2. 没有興趣,倒是不用去湊熱鬧啦~
    農歷年是一定會回宜蘭的,如果可以的話會去跟你們拜年的!
    如果你和李姊在家的話~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