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台北最大的好處是藝文的活動比其他縣市來的豐富。像連著這幾年從米勒、梵谷、達文西、到這次的費城美術館的經典展,對我這種很少出國的人來說,在台灣就能看到這些經典的畫作,真的覺得很幸運。不過後來才知道歷史博物館在展出米勒展的同時,故宮也有印象畢沙羅: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珍藏展 。可惜當時知道太晚了,尤其看了這一次的展出後,才認識畢沙羅,也很喜愛他的作品,就更為當時没看到展感到懊惱。
這一次的展出,對我最的收穫是上了一課西洋美術史。從印象派開始至超現實主義有一個慨恬性的了解,因為這次展出從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都有畫作展出。
不過我自已還是比較喜歡印象派的作品,這次的展出有幾件作品特別印象深刻:

這次展出的這幅,先吸引住我注意的是這幅畫的構圖:人物集中在左上方及右下方的對角線上。右方的舞者被裁切,感覺似乎還會向右延伸;而右下角穿著藍色洋裝伸長腳專心看報紙的女老師,及左上角的鏡子映出前方正在跳舞的舞者及窗外的景物,從左下角至右上角則是空的,剛好形成兩個三角形,使得這幅畫顯得很有趣。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也是以前從皇冠雜誌認識的畫家。這幅《勒岡小姐 1875》是非常經典的作品。穿著黑色連身裙的小女生,嘴角微微上揚却又緊閉的雙唇,雙手緊緊的交握著,顯現了小女生的害羞及緊張。
以前總是感覺雷諾瓦的作品,尤其是人物作品,特別是在臉部有一種說特殊的光澤,後來又覺得這光澤有點熟悉。直到這次看展內的解說才恍然大悟,原來雷諾瓦曾當過陶瓷器的畫工,這種光澤是陶瓷上特有的,因為自己曾經待過陶瓷廠,難怪覺得有些熟悉!
這一幅是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1830~1903)的作品《盧昂市拉克華島(霧景)1888》。
是以黑、白、灰等原色用點描法的技巧描繪停靠岸邊的船舶及工廠排放的煙霧與濃霧瀰漫的景象,迷濛似幻...
點描法是須要很有耐心的,用一點一點的筆觸以原色的變化來表現光影的變化。我還特別仔細端詳畫中煙囪排出的煙霧與濃霧交溶之處,真是只有嘆為觀止啊!我很喜歡這幅作品。
保羅‧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他畫了許多水果等靜物作品,這幅《蘋果與酒杯1877~79》用色塊的組合來表現,他的畫面構圖也很特別,畫面後方的陶瓷白水壺及左上角的陶瓷盆被裁切,對應前方堆滿蘋果、梨子的水果盤及裝了酒的酒杯,形成一個有趣的空間構圖。
老實說從立體派到現代主義的作品,我没有那麼大的興趣,阿美迪歐‧莫迪里尼亞(Amedeo Modligliani 1884~1920)的作品是唯一例外。
這幅《藍眼女子(尚娜‧赫布特尼女士)1917》,那灰藍色如寶石的眼晴,及人物優雅的線條,深深的吸引著我的目光。在眾多的畫作中,很難不被注意。
馬歇爾‧杜象(Marcel Duchamp 1887~1968)是現代主義的重要的人物,是達達主義的倡導者。但此次展出他的這褔作品《藝術家的父親 1910》是他早期的作品,此畫中入物就是杜象的父親,此畫的色彩的運用及平面的構圖,顯示其受塞尚的影響。
此次的展出以達達主義的杜象作為結束本是很正常,但却用他早期受後印象派影響的作品作Ending,不知是否有特殊的意義?!
這幅也是我很喜愛的畫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